|
古历的五月,除了如火的榴花外,最惹眼的就是端午前后的粽子了。
端午节的粽子,原本是因诗人屈原投江而生的,这是后来上学以后才知道的。现在人们吃粽子,纪念诗人的本意早已淡化了,大多是想饱饱口福罢了。
我喜欢吃粽子,特别喜欢吃奶奶包的红枣粽子,糯糯的,甜甜的,真是好吃极了。可是现在吃不到了,再也吃不到了,奶奶和奶奶包的粽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包粽子是一件很繁杂的事。
记得刚进古历的五月,奶奶就戴上她的老花镜,开始准备了。她把买回来的江米精心挑拣一遍,除去糠、沙粒及变色的米粒,在包的前一天用清水泡上;奶奶说粽子叶(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箬竹的叶子)绿的才好,那是新的,新的散发出来味才地道,正宗,粽子叶买回来后,先放进水里浸湿,再用刷子刷,叶的两边都要刷到,反复数次,最后再上锅煮一下,才算洗干净,然后再泡到水里,要到用时才捞出来;捆粽子的绳子是用马莲叶或高高的茅草做的,也认真洗了,煮了,捋好和叶子放在一起;枣是用金丝小枣,仔细地把有虫的、坏的捡出去,用刷子刷干净,用时先在锅里煮个滚,捞出来再冲洗一遍备用。
一切准备就绪,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开始包了。我们姐弟几个围在她旁边看着,给她递叶子和绳。只见她拿着叶子两头将叶片围成一个三角筒,然后在下面的角上,先放一个枣,再把米放进去,放一半后再放上两个枣,再放米,最后把三个枣放在上面的三个角上,填上米压实,再把叶子的头和尾折过来裹紧盖严,把剩余的头叠在一边,最后用绳捆牢,这样一个立体三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奶奶包特别熟练、也很有技巧,三下两下就包一个。我在旁边,也想学着包,但是总也包不好,奶奶还得自己重新包一遍,她怕煮漏了米(后来我用了好长时间才学会的)。
包完粽子,接下来就是煮了。通常是晚饭后才煮,用烧柴的大锅,首先,把粽子仔细的码在锅里,上面压上篦子,篦子上再压上石头,奶奶说这样是为了开锅时不让粽子在里面滚动,滚大了粽子会破的;再把水添满,要让水浸过粽子,奶奶说没有水泡着的那些粽子里的米会夹生的;最后,盖上锅盖就可以点火了。我们也七手八脚的帮着递柴拿火头,奶奶当然不用了,撵我们去睡觉,说得等明天才能吃呢。我们哪能睡得着,不用等熟,锅开起来不多时,满屋就都是粽子的香气了,这香直直的钻进鼻子里,撩拨着我们,谗极了,慢慢爬起来,悄悄地蹭到锅边,想掀开看看熟了没有,这样只能是把手嘘疼,什么也看不到,手疼了也只是咧着嘴不敢叫出声。这样得煮上大约三、四个小时吧,水少了还要随时添,不然干了锅可就麻烦了。住火后,再在锅里焖上一夜,这一夜,不知奶奶要起来看多少次呢!
早上,正是五月单五的早上,随着奶奶一声掀锅喽!我们一骨碌爬起来,顾不上洗把脸,一人拿个碗就围在锅台边,等着奶奶往外捞,那情景就象房梁上张着嘴等食的小燕儿。终于吃到嘴了,揭开叶子,白里泛着些黄的米晶莹剔透,四个角上,露出来通红的枣,糯糯粘粘的,那是一种无法用词语来形容的香甜。这时的奶奶,微笑着看着我们吃,则是一脸的幸福,一脸的满足。虽然那时我不太懂,但是因为快乐,这一切也就在不经意间留在了脑海。
吃完后的叶子,奶奶总是又很仔细地收起来,用清水涮了,洗干净后晾干,留着以后再用。奶奶说虽然不及新叶子味道好,但旧的不容易裂,软软的,象棉布一样,再包时非常好使。
现在,粽子的品种算得上是丰富多采了,什么肉粽、蛋黄粽、奶油粽、板栗粽、桂圆粽、莲蓉粽、蜜饯粽等等,可不管它如何花哨,我只喜欢吃小枣粽子。
每到端午,有空了自己动手包些,没时间干脆就买些回来,用高压锅煮了吃,但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再也吃不出奶奶包的粽子的味道了,奶奶包进粽子里的只是米和枣吗?她包进去的是她全部的浓浓的爱呀!
端午节,我怀念奶奶,怀念奶奶包的小枣粽子。 2004/6/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