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房产网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论坛
论坛
房产网
天台最实用的房产网
本地资讯
家园
Space
相册
Album
我的贴
日志
实名认证
签到
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发帖际遇
每日签到
天台之窗
»
论坛
›
天台之窗
›
影音与艺术
›
[转帖]悲剧神话
精彩图文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转帖]悲剧神话
[复制链接]
查看:
579
|
回复:
0
西瓜太郎
西瓜太郎
当前离线
积分
1905
IP卡
狗仔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1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摇滚乐的发展是*一个又一个的摇滚传奇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摇滚潮流来推动的。整个摇滚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传奇故事。这当中最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剧人物创造的。他们的乐坛生涯短暂,却轰轰烈烈。生命的高速燃烧放射出炫亮无比的光焰。死,为他们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剧色彩,一道神化的光环。 本文围绕着几位这样的“悲剧英雄”的传奇一生,去探寻那短暂生命背后隐藏的东西。
<
>Jimi Hendrix (1942.11.27-1970.9.18)
</P>
<
>“我最喜欢的是将一切放任自流后偶然得到的声音。人总会长大,也许这种变化发生在连自己还未曾察觉到的时候。音乐也一样。我不会重复一种风格,而是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Jimi Hendrix</P>
<
>从1967年6月美国加州蒙特里音乐节名震乐坛到1970年9月去世,Jimi Hendrix简直就是一颗划过长空的流星。但仅仅是这3、4年的时间,Jimi Hendrix却在摇滚乐史上创下了一个神话。 Jimi Hendrix 1942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西雅图市的一个黑人家庭。从小喜爱弹吉他和节奏与布鲁斯音乐。60年代初期他在美军第91空降师服役,期间他摔伤了脊椎骨,疗伤期间独自一人苦练吉他,技艺大大长进。 </P>
<
>1966年夏天Jimi来到伦敦,随后组成了Jimi Hendrix Experience 3人乐队。乐队很快在欧洲走红。1967年6月17至18日,他应邀参加蒙特里音乐节。在那场群星荟萃的音乐会上,Jimi Hendrix独树一帜,出神入化的吉他演奏令所有观看演出的人为之倾倒。 </P>
<
>Jimi所热衷的是那份即兴的感觉,是没有刻意设计过的无限未来。他会用牙齿弹琴,用火将吉他点燃,他可以在吉他上弹出风声、雨声、瀑布声、射击声、咆哮声、口吃声……,吉他在他手中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P>
<
>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Woodstock音乐节上,Jimi Hendrix出神入化的演奏更是技惊四座,手法之新,难度之高,至今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但长年的吸毒以及演出的奔波劳累彻底毁坏了他的肌体。</P>
<
>1970年9月18日,Jimi Hendrix离开人世,享年27岁。他在短短的3、4年时间内创造了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丰碑。</P>
<
>Jim Morrison (1943.12.8-1971.7.3)
</P>
<
>他静卧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墓地,虽说他生前只在巴黎待了几个月。他作为一个“摇滚骑士”躺在那儿接受络绎不绝的崇拜者的凭吊,虽说他生前备受争议。 </P>
<
>自从1971年7月3日Jim Morrison猝死于浴缸里迄今已将近30年了,但他似乎从未离开人世。他的唱片、录像带仍很畅销,他的诗集、形形式式的传纪仍陈列在高级书店的书架上,这些音像制品、书籍每年的销量仍不少于100万。那些在他死后才来到人世的年轻人,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谈论着他的故事,他的音乐,他的诗。</P>
<P>毫无疑问,他骚动着的精神从未和他的肉体一同消失在墓碑之下。 在他那张著名的照片上,瘦骨嶙峋的躯体半裸着,高弹的颧骨勾勒出这位俊男高傲而又忧郁的气质,乌亮的黑发凌乱地卷曲着,眼神充满了诱惑。 </P>
<P>他的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65年,在洛杉矶UCLA电影学院念书的Jim Morrison在那儿邂逅了训练有素的钢琴家Ray Manzarek。在威尼斯的海滩上,Jim为Ray吟唱了一首“MoonlightDrive”,两人当即萌发了组织乐队的念头。在吸收了鼓手John Densmore、吉他手Robby Krieger之后,The Doors乐队于1966年成军,同年签约Elektra唱片公司,1967年1月推出首张专辑《The Doors》,一曲“Light My Five”令他们迅速窜红,首张专辑也为他们赢得了第一个百万销售纪录。 </P>
<P>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对The Doors的音乐而言远不能说明什么。在各类文化开始分流的60年代中后期,The Doors将一种来自地下的咄咄逼人的音乐带给了新一代年轻人,把激进的叛逆精神抛入流行文化。一位评论家说过,“The Doors是以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的终止点为起始的。”而为摇滚乐带来这一划时代突破的正是Jim Morrison。他在创造一连串的摇滚乐的瑰宝的同时也创造了个人神话。 </P>
<P>他的歌暗示着爱就是性,性就是死。当你听着“When The Music's Over”、“L.A.Woman”、“The End”这类充满痛苦绝望的幻像的摇滚长诗,你的心会被它的坚实核心扭曲得无以名状。所以过去人们常说:听过The Doors的歌,你和父母共进晚餐时的感觉将与过去不再相同。 </P>
<P>令人心悸的东西绝大数时候总是辉煌的,但这种耀眼辉煌是以燃烧自己为代价的。 他在舞台上本能地奚落观众,谩骂警察,乙醇成为他的“主食”。终日狂饮令他俊美的外形变得臃肿起来。燃烧有时是一种惨痛的过程。 </P>
<P>在1971年推出《L.A.Woman》专辑后,Jim Morrison带着他的嬉皮佳人Pamela前往巴黎,3月10日两人入住巴黎Marais的一套小公寓。随后这一段忘记了音乐的日子令Jim Morrison过得很愉快。 </P>
<P>近4个月后的7月3日,Jim Morrison在洗澡时死于心脏病突发。享年27岁。 这位摇滚乐的“风雨骑士”(Riders On The Storm)终于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P>
<P>Ian Curtis (1956.-1980.5.18)
</P>
<P>Joy Division乐队的灵魂人物Ian Curtis是摇滚乐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悲剧英雄”。 </P>
<P>1978年底,加盟Factory唱片公司后的曼彻斯特乐队Joy Division来到伦敦发展。Ian Curtis刚到伦敦时他的癫痫病就开始发作,因此Joy Division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带点病态色彩。虽说乐队的发展之路颇为顺利,但Ian Curtis与生俱来的悲剧宿命正是以成功为起点,将一连串痛苦的脚印铺向毁灭的终结。 </P>
<P>Ian和妻子Deborah相识于1972年,婚后于1979年生下第一个女儿Natalie。此后,Ian的性格变得越发孤僻,甚至有点难以理喻,他不准妻子去看他的演出,甚至规定乐队成员的妻子或女友都不准去看乐队的演出。伴随着日益加重的癫痫病症,他的自毁倾向也开始出现。 </P>
<P>1979年底,Joy Division欧洲巡演时Ian在布鲁塞尔结识了一位名叫Annik Honori的女孩,两人开始交往。乐队巡演结束后,Ian将Annik带回了伦敦,他与妻子Deborah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此时,Ian Curtis陷入了复杂的三角恋情当中,既无法自拔,又充满自责。那时创作的“Love Will Tear Us Apert”便道出了Ian当时依恋而又孤独,甜蜜而又痛苦的矛盾心理。歌中唱道:“如果离开你所爱的人,能让对方快乐的话,我愿意!”他的妻子对这首歌是极为愤怒的,在1980年3月,Ian离家与Annik同居。 </P>
<P>但是,与其说Ian选择了爱,不如说他为自己的精神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他更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糟糕,生命是如此的可悲。他开始寻求永远的解脱。1980年4月7日,Ian回到曼彻斯特家中,写了封遗书后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自杀,随即被妻子Deborah发现,送医院抢救后保住了性命。 随后乐队又开始了一连串繁忙的演出。那时Ian总是穿着雨衣在台上演唱,表演时经常伴着癫痫病的发作跳出一种奇怪的舞步,台下观众不知情,纷纷开始模仿他奇怪的举止,一时间,穿雨衣跳怪舞竟风靡英伦各地。 </P>
<P>那段时期,Joy Division的名声越来越大,但Ian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癫痫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每次倒下后队员们总是担心他再也醒不过来。1980年4月,Deborah提出和Ian离婚。此后,Ian的性格变得更加怪异无常,时而兴高采烈、神采飞扬,时而阴沉沮丧,沉默寡言。 </P>
<P>1980年5月17日,Ian在家看一部描述德国音乐家去美国发展,最后因为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而自杀身亡的故事片《Stroscek》。当晚,他不停地播放着Iggy Pop的“Theidol”。5月18日,Ian写了一封给Deborah的遗书后在厨房上吊自尽。终年23岁。Ian Curtis在他的音乐中试图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但最终却不得不以自毁的方式来摆脱精神世界的重负。 </P>
<P>尾崎丰(1965.11.29-1992.4.25)
</P>
<P>“你可以在美国影片中看到这样的镜头,骑着摩托车飞驰到悬崖边,在马上要坠落的一刹那才刹住车。人生也是这样。有些事情就未必一定会那么可怕的,你可以试着再加点速,使自己在短暂的一瞬间放出巨大的光亮来。” ——尾崎丰 </P>
<P>在80年代中后期,尾崎丰作为“十代”(10岁至19岁年龄段)人的精神领袖一跃成为日本歌坛巨星。所以,“一个时代的歌唱者”这一称号对尾崎丰来说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P>
<P>在他崭露头角的80年代,日本校园中暴力泛滥,物质生活的充裕并未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陈旧过时的教育政策使“十代”人在精神上十分空虚,叛逆的情绪在滋生和蔓延。尾崎丰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他很快对这种现状作出了反应,向成人世界发起了大胆的挑战,他抽烟喝酒整天胡闹。他将这种体验加上动听的旋律或是激烈的摇滚节奏真实地唱了出来,那些直抒心中困惑的歌曲一下子赢得了同龄年轻人的共鸣。</P>
<P>尾崎丰1965年11月29日出生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1981年就读于青山学院高中部。1983年凭“17岁的地图”和“15の夜”两首歌曲在歌坛崭露头角,同年推出的首张个人专辑《17岁的地图》使尾崎丰以惊人的速度一下子成为日本歌坛耀眼的明星。 1984年6月,18岁的尾崎丰在东京日比谷公园举行的反核音乐会上演出时从6米高的舞台照明灯钢架上纵身跳下,摔断了双腿仍继续演唱。所有人对他脸上忍住剧痛的表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日本各大传媒纷纷对此作了报导,惊叹“尾崎丰看上去很厉害啊!”这是所有关于尾崎丰的“神话”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 </P>
<P>尾崎丰被视为日本“十代”年轻人的反叛偶像和代言人,而他自己对这一身份也很在乎。但人总是要长大的,他不可能一直都高唱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其它的追求,但尾崎丰却不容许自己有任何的改变。他一边高喊着“我不想这样长大”,一边艰难地走在自己充满矛盾的人生之路上。他开始依赖麻醉药品,试图逃避内心世界的矛盾痛苦。 </P>
<P>1992年4月25日清晨,尾崎丰被人发现昏睡在街边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当日中午因肺水肿去世。时年26岁。 4月30日,4万名追随者在东京护国寺为尾崎丰举行了追悼大会。 尾崎丰的直接死因与麻醉药物无关,但长年服用那些药物对他健康肌体的损害却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会如此快地结束,但说实话,正是死亡成全了尾崎丰不想长大的梦想。 </P>
<P>Kurt Cobain (1967.2.20-1994.4.5)
</P>
<P>与前面所提及的Jimi Hendrix等人不同,Kurt Cobain的死就发生在5年前,那份震惊是我们很多人亲身感受过的。 提起Kurt Cobain和Nirvana乐队,我们马上会想起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的Grunge和另类音乐大潮。当这股席卷全球的音乐浪潮在90年代后期消退的时候,我们发现,他是这股潮流中的、也是整个90年代摇滚乐的唯一一位神话式人物。 </P>
<P>1967年2月20日他出生在西雅图附近的阿伯丁。他的童年还算快乐,但在1975年他的双亲离异后生活过得十分悲惨。缺之家庭温暖,心灵饱受创伤,导致了他的人格的不完全。 1984年,17岁的Kurt Cobain开始组乐队搞音乐,也在那时开始吸食和注射毒品。1986年,他开始了自我放逐的流浪生活,大部分时间睡在一座名为Wishkan River的桥下。</P>
<P>1987年12月,Kurt Cobain和Krist Novoselic组成了最初的Nirvana乐队。1989年在Sub Pop旗下推出了首张专辑《Bleach》,在地下音乐圈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1年9月推出《Nevermind》专辑后迅速走红,并在1992年1月11日登上Billboard专辑榜冠军宝座,Nirvana狂潮席卷美国,横扫全球,另类音乐开始在流行乐坛大行其道,而Kurt Cobain本人也成了乐坛最受瞩目的公众人物。 </P>
<P>这一空前的巨大成功对Kurt Cobain来说来得太突然了,使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他越发依赖药物。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曾经给他带来过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满足很快使他产生一种罪恶感,他感到巨大的名声正在出卖他自己,于是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面对深深缠绕着他的种种痛苦和烦恼,他最终选择了彻底的了断。1994年4月5日,Kurt Cobain在西雅图的家中举枪饮弹身亡。年仅27岁。 </P>
<P>在他尸体傍发现的遗书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我想我最大的罪过在于自己曾怀着百分之百的快乐随意欺骗别人,卷走他们囊中的钱……而我始终没有超越这种罪恶的意识。” “已经有多年没有创作的欲望了,我再也没有兴奋感。我认为我最坏的罪行是让人们误以为我对音乐有百分之百的乐趣。”</P>
<P>在遗书的末尾他用了Neil Young的一句歌词:“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Kurt Cobain选择死作为最终的解脱,而很多人将他的这种解脱视为“涅?”——摇滚乐的一个新的神话。 </P>
<P>最后以年轻早逝的日本画家兼诗人山田かまち(1960-1977)的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
理解是为了自己
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理解是为了照亮这个世界
理解是爱</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本地资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