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高兴 2013-5-24 13:20 |
---|
签到天数: 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3-6-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创新五题
如何解决诗词较为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从写作的角度是:
(一)创意
诗词,是创造性的文化艺术果实。 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就是如此。
诗人刘章的《山行》:
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
清代施润章也有一首《山行》诗: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相比之下,刘章是独行寻诗,只有黄花指路。是另辟蹊径,深化了主题,美化了景物,融合了自我,这就是创造和超越。
(二)浪漫
浪漫,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属性,更是诗的本征。将生活艺术化,就必须借助于想象和夸张等手段,只要起意为诗,浪漫就在其中了。如《鹳雀楼》中:“黄河入海流”,诗写得出,摄影绘画都难以作为。
(三)环境
的确,诗人的丰富阅历尤其是逆境和苦难,能使之深刻了解社会人生,生发出深沉的思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表现为作品的广深、沉郁丰富多姿。然而,苦难和逆境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苦难有用处、有价值,但显然不应是愈苦难愈好。如果屈原、杜甫一类文人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连读书识字都无机会,他们有可能写出名垂千古的诗篇吗?
因此,对于文人诗家,不是要其陷入痛苦,而是要其对社会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和思考。与社会同脉搏,与大众共心声,如此,才能够写出好作品来。我对青年诗人的希望是:“人生际遇好,社会感悟深”。如做到,则最好!
(四)讽谕
毛泽东谈到诗词功能时也说,“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
现代诗人已经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写出了大量篇章,例如,《中华诗词》的“刺玫瑰”专栏,就以专门发表讽刺诗博得各界好评。
讽刺诗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张智深五绝《下马石》:
独立皇陵侧,端居孔庙前。千官皆下马,一石冷无言。
以下马为题,描绘官员下马后,下马石的冷峻无言,用语双关,寓意深刻。
(五)谋篇
整体顺畅,中间有起伏有波澜,调料,调色。文似看山不喜平偏向不平觅好诗。
在笔法上,景物要真实,下笔有虚实(理念虚词结合)手法别太老实,做人要老实,做诗要灵通,(变花样花招)。总之创意出新,大处着眼,细部着手。
还须指出,为诗,与其说具有理论的品格,不如说更有实践的品格。“平仄格律”和“基本技法”之类要学。但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可过于依赖和拘泥——按照本本和作法之类,很难写出好诗。
尊重艺术规律,要“三不为”:不为口号(大话),不写报告(套话),不作歌谣(俗话);“二为”:为自己抒写性情,为读者欣赏共鸣——真情和个性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