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文学] 古诗新读

[复制链接]
查看: 1180|回复: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点强调抒情的高潮部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往往把抒情的铺垫部分弱化了,甚至完全省略掉了,作品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抒情诗中最紧要、最精彩的部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理解这样的抒情诗,读诗的人需要用心理解诗的背景,尽量理解抒情诗的背景并揣摩出抒情诗的铺垫部分,否则难以体会出其中的精华。

本诗的时空背景(1):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本诗的时空背景(2):登台

陈子昂少年任侠,十八岁开始专心读书,二十三岁得中进士,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担任过左拾遗。三十五岁时曾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担任参谋,而颇不如意。三十七岁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后被武三思指使贪暴县令诬陷入狱,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才高气傲,终其一生上进心不退,好侠好勇之气不消,英雄难酬壮志,确实是古代不得志的文人的典型代表。

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出征一年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为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

陈子昂屡遭挫折,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现实中受到严重打压的困窘难以拓解,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黄金台上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一股酸楚由心而发,冲旋而上,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诗,是吟诵出来的;歌,是唱喊出来的。

这首诗是“歌”,而不是普通的诗,这是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一个关键点。它所表达的不是陈子昂心中默想的声音,更不是他站在黄金台上轻轻的自言自语,而是他站在古老的幽州台上,面对着无边无际的苍天、空旷无际的四野,呼喊着他知音难求的寂寞,悲叹着他被不幸埋没的怨怼,指控着天道对他的不公平: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多么羡慕前代的贤能之士,他们生逢前世的圣明君王,云从龙,风从虎,在明君麾下尽力竭力,建功立业,得筹平生壮志!我也没有福气见到后世的贤明君王,真是生不逢时,气运乖悖!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我登台远眺,茫茫宇宙,让我觉得此刻是多么的渺小;时间绵长,天长地久,却让我觉得人生多么苦短!孤零零的我,形只影单,惆怅落寞,悲怨积胸,谁人理解?百感交集,伤心泪下!

我们所见到的,是在宽阔苍凉的背景下耸立着的高大、孤独的身影;我们所听到的,是深远寂静的底色中高亢、凄凉的歌声;我们所感觉到的,是苍凉悲壮的气氛,是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无奈!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武英雄,创造了一份份惊天动地的不朽业绩。但是,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淹没掉的贤能人士更是浩如烟海。苍凉悲壮的陈子昂仅仅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因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苍劲奔放的语言所表达的慷慨怨怼之情,远远超越了他个人悲怨的意义,他表达的是一代代怀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声,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陈子昂是四川人士,却在燕赵之地留下了他不朽的慷慨悲歌!

屈原也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他在《楚辞、远游》中表达了相同的悲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虽说是受到了屈原的影响,但是意境却更加苍茫遒劲。

阮籍也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他游历三国赤壁战场,悲然泪下,指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不过,阮籍放浪形骸,怨天尤人,不似陈子昂的执著上进。

辛弃疾更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慨叹刚好与陈子昂相齐肩。只是辛弃疾作词,往往免不了掉书袋,一大堆典故,没有了陈子昂的简洁练达,直抒胸臆,因而也就没有陈子昂那么感人!

怀才不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陈子昂,表达了一个永恒的悲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武英雄,创造了一份份惊天动地的不朽业绩。但是,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淹没掉的贤能人士更是浩如烟海。苍凉悲壮的陈子昂仅仅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因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苍劲奔放的语言所表达的慷慨怨怼之情,远远超越了他个人悲怨的意义,他表达的是一代代怀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声,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的时空背景(1):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的时空背景(2):登台

陈子昂少年任侠,十八岁开始专心读书,二十三岁得中进士,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担任过左拾遗。三十五岁时曾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担任参谋,而颇不如意。三十七岁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后被武三思指使贪暴县令诬陷入狱,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才高气傲,终其一生上进心不退,好侠好勇之气不消,英雄难酬壮志,确实是古代不得志的文人的典型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陈子昂是四川人士,却在燕赵之地留下了他不朽的慷慨悲歌!

屈原也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他在《楚辞、远游》中表达了相同的悲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虽说是受到了屈原的影响,但是意境却更加苍茫遒劲。

阮籍也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他游历三国赤壁战场,悲然泪下,指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不过,阮籍放浪形骸,怨天尤人,不似陈子昂的执著上进。

辛弃疾更是怀才不遇的贤能之士,“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慨叹刚好与陈子昂相齐肩。只是辛弃疾作词,往往免不了掉书袋,一大堆典故,没有了陈子昂的简洁练达,直抒胸臆,因而也就没有陈子昂那么感人!

怀才不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陈子昂,表达了一个永恒的悲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马遇伯乐生,黄金台随昭王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向左走在2004-10-23 19:56:00的发言: 千里马遇伯乐生,黄金台随昭王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引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0-2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向左走在2004-10-25 22:55:00的发言: 如何?引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