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序
很过中国古典诗词省略掉了抒情前的铺垫,直接开始抒情,理解该种诗词的关键就是要把抒情前的铺垫部分揣摩出来。另外,还有很多中国古典抒情诗词因为篇幅的关系,虽然有抒情前的铺垫,但是铺垫非常简约,如果不反复咀嚼品味,很难理解其中的关键点,《赠汪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情到至诚始放歌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汪伦和李白之间确实有深厚的情谊。
汪伦,没有当过官,他和李白之间不是官宦之交,没有官场上俗鄙的谄媚阿谀;全唐诗成千上万,没有一篇是汪伦的作品,汪伦不是文人,他和李白之间也没有文人之间酸溜溜的做作和多愁善感,他们之间的情谊纯朴率真,是那种让李白没有任何负担的人情。
传说,汪伦非常渴望结识李白,写信邀请李白到桃花潭游玩,信中说道,“君子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君子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接受了邀请,兴冲冲地来到了桃花潭,但是这里没有成千上万家酒店,而只有一家姓万的酒店;这里也没有十里桃花,只有十里桃花潭!
李白虽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也没有遍尝千万家美酒琼浆,但是他和汪伦建立了没有铜臭、没有官场污浊气的情谊。汪伦不断把自己酿制的美酒赠送给李白,尽情地表达他对李白的殷勤仰慕之情,成为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李白离开桃花潭的时候,汪伦踏歌送行,自然是一番难舍难分的景象。
踏歌,如果是一群人跳舞唱歌的话,就是手拉着手用脚踏地做节拍,边走边唱。
有些人认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时候,忽然见到汪伦和一群老乡手拉着手,踏地为歌前来送行,李白听着踏歌声,备受感动。
我经常想,李白忽然看到人们手拉手踏歌的时候,人们当时是在岸边呢?还是正在从远处向近处走来?当时的具体情形大致如何?
无论踏歌的人群是当时就在岸边还是正从远方走来,都让人不免觉得有些做作。虽然老乡们可能对李白也有仰慕之情,但是不太可能也有与汪伦一样情谊和心意,除非经过排练,怎么能心念相同?心念不同怎么能唱到一起去?可以想见,经过了排练的这种群舞群歌,不会有太多让李白感动的趣味。
踏歌,其实也完全可能是一个人用脚踏地做节拍,边走边唱。
汪伦送行到岸边,知道从此和他仰慕敬爱的大诗人一别,实在难以再见,难割难舍之情萦绕于心,酸楚悲伤之意充斥于怀,言不足以达其情,语不足以尽其意,见斯人将去,突然忘乎所以,近于颠狂,踏地为拍,引吭高歌,至真至诚,尽情宣泄。
歌声或许浑厚而优雅,或许沙哑而俗土,其中充斥着的惜别之情可能还会因其俗土而更具感人的穿透力!
情起突兀,歌起突兀,“忽闻”二字便真实记录下了李白在突起的歌声之中所受到的震撼。
李白,是善通情意的大诗人,是情到极致即放歌的豪爽之士!汪伦的情绪立刻感染了诗人敏动的情怀,汪伦的歌声立刻点发了豪士高歌的冲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到至诚始放歌,汪伦、李白两人都在惜别情绪中达到了高潮!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李白反说桃花潭水不比汪伦之情,“不及”二字别出心裁,不以情比物,而以物比情,反差别致,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
二、暂忘俗怨归率真
人们公认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词的顶峰,其豪放之气往往直冲霄汉。但是李白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征,并不是内容方面的特征,对于这一点很多人理解不充分。李白豪放,但是并不达观,他的诗词的主基调是悲苦抑郁,不是乐观主义,这一点与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是一样的。杜甫更沉着拙重,李白更激愤奔亢,两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几乎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遭遇了基本相似的坎坷命运,对这种命运的愤愤不平和不断抗争贯穿于两位大诗人的作品中,只不过表现特点不同罢了。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读李白的诗,特别是这首《赠汪伦》,就别有体会了。
李白一生中写了很多以饯别为主题的诗,其基调大多是激愤或者惆怅,直白或隐晦地表达着终其一生怀才不遇的郁结。他的离别诗中少有《赠汪伦》这样没有丝毫悲怨的作品,诗章虽短,意味无穷,自然率真,空灵有余味。
下面选录李白的几首离别诗,可与《赠汪伦》参照欣赏: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独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放逐,离开长安时与友人作别,曾作《行路难》组诗三首,上选是其中的第二首。
在这首诗中,李白自比冯谖、韩信、贾谊、郭隗、剧辛、乐毅,却恨唐玄宗不似燕昭王那样贤明,自己得不到“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会,既表达了他对功业的渴望,也表达了热情遭受挫折的困顿。面对上层社会盛行斗鸡赌戏的风气,李白耻与为伍。“淮阴市井”(指见识短浅之辈)的耻笑和“汉朝公卿”(指达官贵人)的嫉妒排挤更是让李白感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末尾一行喊出“行路难,归去来!”,所表达的激愤之情充斥全诗。这首《行路难》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从内容上几乎相同,所表达的激愤都让壮士扼腕,诗人伤情。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又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东汉末年,名士王粲因避战乱离长安南下荆州依附刘表,就是在灞陵这个地方回首长安,伤心无限。灞陵,刚出长安不远的岔路口,是送行亲友终于要道别的地方,“无花之古树”、“伤心之春草”让人触目生情,凄凄惨惨欲断肠。《灞陵行送别》既有感伤时局的愁闷,又有离别朋友的伤心,全诗无处不悲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偏舟。
诗人感到,昨日不可留,心绪烦乱,今日多烦忧。注目长空秋雁飞,悲苦不能述,高楼以酒且浇愁!
辜负了诗人的才华:文章硬朗俊达,有建安风骨;诗章飘逸飞扬,不输与南朝的谢眺。
辜负了诗人的志向:立不世之功,传万古不朽之名,直上青天揽明月!
人生不如意,“酣高楼”又能怎么样?只能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就像“抽刀断水水更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的忧愤,烦乱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以复加。就差像《梦游天姆吟留别》一样大喊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人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记下的是诗意的离别,是欢快的离
别。可是我认为,离别难得欢快,当送行人望着“孤帆”尽没在碧空之中,注目长江在天际长流,心中的惆怅是用言语表达不尽的,特别像《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的末尾:
相失各万里 茫然空尔思。!
还是前文说过的那句话,李白的饯别诗大多在不同程度表露了惆怅、悲苦和愁闷。对比之下,《赠汪伦》确实别具一格:暂忘俗怨归率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