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诞生。以后,一场波及全球的以邮票为载体的文化活动逐渐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就是集邮。 集邮,对于不少70后的人来说,多多少少都曾干过,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很多人最后都不了了之。今天文章的主公翁是一位82岁的老人,这片“方寸天地”却让他坚守了数十年。 集邮,源于同学的几封信 “这张是西厢记。” “这张是天安门。” “这张是1954年的解放军军邮。” …… 在陈维老师家,面对集邮册里的邮票,他如数家珍,历历在目。说起集邮的原由,陈老师也是记忆犹新。 上世纪50年代末期,陈老师的同学寄给他几封信,信封上的邮票有“菊花”“梅兰芳”“成渝铁路”“新安江水电站”等,当时他便被精美的画面所吸住,爱不释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集邮,而今已有60多年。
自从爱上集邮之后,他凡是寄信就一定去邮局买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贴上,之后又想方设法将邮票收回来,就连每次给妻子写信,都会在内容上特别注明一句:请把信封保管好。“1962年,我们夫妻结婚后,我在奉化教书,妻子在天台教学,有10多年都是两地分居,经常通信往来。”陈老师说。“我每次把信封保存好,他寒暑假回家时,再把信封上的邮票一张张剪下,用清水洗净、棉花擦干,放在集邮册内收集起来。”说起陈老师的集邮经过,其妻子陆素蓉也是记忆清晰。
邮票,当传家宝传承 邮票是一个国家特定时期伟大成就的展示窗口。它反映一个国家重大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文化体育、风景名胜、国防军事、杰出人物、珍贵动物等等,是一个包罗万象、反映时代特色风貌的综合展览画面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积极地把自己国家或地区最引以为荣,最有先进代表性的事物和信息展示在邮票上,让邮票随着邮件,抵达天南地北,四面八方。陈老师说,“邮票不仅图案精美漂亮,含义深邃,而且有较好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的收藏价值,我把它当成传家宝传承。”
五年前,陈老师的孙子和孙女参加中考,在6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两个孩子都进入全县前十名。陈老师跟妻子商量,把收藏多年的部分邮票作为奖励送给他们。陈老师说:“一方面,我要把自己数十年来收入来的邮票,这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传家宝留给下一代。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集邮也是一种投资少回报厚的长期储蓄,还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如果每年一册纪念邮票仅200多元,等到50年、80年、100年后邮票留给子孙后代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每一张邮票都有故事 不要看邮票小,方寸之间天地宽。每一张邮票后面都有故事,或是人物传说,或是风土人情,又或是故事寓言。在陈老师的邮册里,他说特别钟情“黄山”“菊花”“梅兰芳”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邮票。他说,每一张邮票就反映一个大故事,票面图案既有战争场面的刻画,又有对政治斗争的叙述,还有传奇的爱情故事,画面精美,富有动感,人物形象鲜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每张邮票它本身有故事,陈老师收藏的每一张邮票,也有故事。“这些是日本邮票,陈彩炉老师送给我的。这些是台湾邮票,台南大学教授张忠良寄给我的。”知道陈老师在集邮,有些朋友就送他邮票。“这些邮票对我来说都是特别珍贵,它还有一种情怀在里面。”陈老师开心介绍道。 不过,陈老师在集邮过程中,也曾有过丢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有人到陈老师家参观邮票,少的三四人一起,多时六七人一群。“邮票一本本分类,本数多,数量多,等发现邮票没了,都不知道是哪时丢的。而损失的,都是珍贵的邮票。”每次发现邮票没了,陈老师难免心疼,而他老婆总是开导他,譬如自己没有集回来。说起丢失邮票的过程,陈老师还有点惋惜。
集邮,好处多多 “邮票成了我的真诚朋友,60年来伴随充实着我的业余生活。”陈老师说:“记得在北京旅游时,我与好友陈金荣,抽空特地到‘地坛公园’邮票市场参观,并选购了几张难以寻找到的早年旧票。既开了眼界,又有了新的收获。尤其让我喜爱的邮票是“金鱼”,共8张,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或灵动、或端庄、或机敏,瞧那副摇头晃尾的神态,让我每每兴奋入神。”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碰到一些不高兴的事。陈老师说自己只要打开一本本邮票,心里的忧愁就能减掉一大半。 他说,集邮不但让自己增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还提高了艺术欣赏力,陶冶了情操。总之,邮票好处多多。欣赏邮票,怡然自乐;看看邮票,忧愁全抛;回味邮票,满脸欢笑。(via天台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