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
商业信息
旅游
网友爆料
畅所欲言
爱心
摄影
戏曲
体育
诗词文学
情感世界
二手房源
家在天台
美容健康
二手市场
网友相约
亲子
电脑
招聘求职
休闲灌水
投资理财
打工生活
户外运动
帮忙
站务
精彩图文

[诗词] [分享]雪花的快乐!

[复制链接]
查看: 1257|回复: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②,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有能耐,当真长了见识!

“老徐浪漫得近乎白痴,又浪漫得完全现实”----------------------!!!!好一个观点

“挥手已经是多余,那云彩依然动人!”---------------------------#######倒有点惆怅了!

就想像那个场景吧:圣诞,雪花,窗,深情的声音,《雪花的快乐》还有我们美丽的主人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①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②亦作凝凝的。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
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
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
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
《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
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
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
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诗人心
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
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
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
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
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
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
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
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
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
《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
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
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
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
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
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
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
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
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
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
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
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
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
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
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
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
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
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
《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
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
《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
《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
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代即说:“我觉得
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徐志摩论》《雪
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
《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
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放过!

在说纯洁之前先说理想或是理想主义。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在现实中不得理想的,理想究竟还是理性的,是可以从生命中无数的片段里找到它完整轮廓的,它可以伸张自己,时常要遭遇的困苦是它最真实的一部分。人们看见它不得伸张,但它不像恶梦在天亮的时候跑掉,且不在下一个黑夜同样的来临,它总是顽强地呼吸到下一个明天的第一缕空气。理想主义是一生的缩影,它没有第二张底片,但是它延续着并不需要底片,一张也不需要,而恶梦只是一次次的炫耀它曾经的底片,所以理想主义不是恶梦。

现在说纯洁。老徐浪漫得近乎白痴,又浪漫得完全现实,瓦雷里所说的纯诗从老徐这里看来还是有欠缺的,但我说不明白缺了什么,或是应该说多了些什么,用象牙塔的说法似乎是最恰当了。

诗不一定非要追求艰涩才成其为纯诗,但看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句子(那些只能叫句子),我们直觉就是艰涩,那是翻译的罪过,也是不懂外文的难处,不过就老徐来说他似乎就缺少了他那个时代的厚重感,他是飘着的,他在找一个方向,可是最终的方向在时间里,他似乎刻意回避了——也许是他的聪明所在,也许就是他的不够深重:他是一个诗人,可他从来就不是自己的读者,这也许可以被看作一个诗人的高度,但也正是这使他有了漂浮感。他似乎对于自己是一个诗人的身份意识太强烈了——他不是自己的读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浪漫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沙说的太对了!他所缺的是因为老徐是个男人!

如果说一部所谓大著像是带我们进了殿堂,而看诗则决不是进了酒吧。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没有出生,有时候的理想主义,会产生有如鸦片的作用,但理想主义绝不是鸦片!而鸦片也有一定医疗作用。呵呵

是的!他不是自己的读者,他是他裸体时的一群围观者!他的爱背叛了他的爱!

是时代将他抛到半空,却太快掉下。挥手已经是多余,那云彩依然动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2-1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花的快乐》是徐张扬个性的一篇代表诗作。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诠释,当然大部分人是当她作爱情诗来读的,这未尝不可,但我们用心去品位会发掘更多的妙韵!

我依稀还记得当年读它时的情景,心灵的震颤让我久久陶醉其中。

顺便借这首诗来说个私人的愿望:圣诞的夜晚,坐在窗边看窗外飘飞的雪花,聆听着耳畔饱含深情的声音在念着这首《雪花的快乐》。哈,不许笑我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台领先的地方门户服务平台
  • 客服电话:13968580055
  • 客服QQ:808508
门户服务
    

浙公网安备 33102302000043号


浙ICP备11032801号-2
 
天台之窗订阅号
天台之窗服务号
Copyright  ©1998-2024  天台之窗  Powered by  Discuz! X3.5    ( 浙ICP备11032801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