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1-24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兰,R.
Romain Rolland (1866~1944)
法国作家。1866年 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
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他的父亲为
银行小职员。1886年,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
后,又通过考试取得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曾入罗
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1891年回到巴黎,1892年与
巴黎名教授勃莱亚的女儿结婚。婚后偕夫人去罗马,在
罗马图书馆搜集材料,写了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史
的论文。回国后获得博士学位,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
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学创作,兼写音乐评论。
这是罗曼·罗兰文学活动的第一阶段。在这时期写了十
多部剧本,但只有一两部上演。
1901年,罗兰和他的夫人离婚,从此度着简朴和孤
寂的日子,深居简出,埋头创作。从1904至1912年,写成
10卷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是他的
成名之作。小说问世后,罗曼·罗兰不但被认为是当代
法国的重要作家,也是西方世界的重要作家之一。1916
年,罗兰获得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坚持人道主义,
反对战争。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发表反战的政论《超
乎混战之上》,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但由于当
时一般群众受了民族沙文主义的宣传,被战争狂热冲昏
了头脑,所以对罗曼·罗兰发动猛烈的攻击。但他不顾
个人得失安危,继续坚持人道主义的反战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罗曼·罗兰深刻的教育,使他认
识到战争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的
革命斗争,才能够改造人类社会。1919年他发表《精神
独立宣言》,号召世界各国知识界联合起来,抵制帝国
主义的战争阴谋,同时暗示人类的希望寄托于正在建设
社会主义的年轻的苏联。
从30年代起,罗曼·罗兰曾经不止一次公开声明,如
果苏联遭到侵略,他将毫不犹豫地站在苏联一边。在这
时期,他和高尔基通信频繁。1936年应高尔基的邀请,访
问了苏联。30年代的后半期,罗曼·罗兰与法国进步作
家巴比塞一道参加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国际性
的群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在沦陷
的法国闭门著作,写了回忆录《贝玑》和《贝多芬的伟
大创作时期》。在那些年月里,纳粹特务焚毁了罗兰的
书籍,法国傀儡政府禁止学校用罗兰的作品作为教材或
补充读物。面对这一切威胁与迫害,罗曼·罗兰岿然不
动,他坚信黑暗势力不能持久,光明一定能回到人间。他
那时写《贝玑》这部回忆录,就是表示他敢于对抗黑暗
势力,因为贝玑正是1914年在抵抗德国侵略的战场上光
荣牺牲。
1944年8月,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告捷,纳粹占
领者溃退,巴黎光复。同年11月初,罗兰在驻巴黎的苏
联大使馆参加纪念十月革命和庆祝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的庆典。这是他毕生最后一次政治性的活动,12
月30日即与世长辞。
罗曼·罗兰的著作大致可分为音乐与文学两大类。
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7大卷《贝多
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文学方面,除诗歌
外,他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戏剧、小说、传记、文
学评论、日记、回忆录。此外还有政论和书信。
罗兰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戏剧曾经是而且一
直是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在少年时代已经反复阅
读莎士比亚剧本的法文译本;后来又十分欣赏易卜生的
作品。他一生共写过21部剧本,其中 6部是早年的试作,
发表过的剧本有15部,包括总题为《革命剧》的剧本8部:
《群狼》(1898)、《理性的胜利》(1899)、《丹东》
(1900)、《七月十四》(1902)、《爱与死的较量》
(1925)、《百花盛开的复活节》(1926)、《流星》
(1928)、《罗伯斯庇尔》(1939)。这些剧本全以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比较著名的是《群狼》、
《爱与死的较量》 和《罗伯斯庇尔》。 此外有总题为
《信仰剧》的 3部剧本,包括《革命剧》中的《理性的
胜利》,都以反对战争为主题。现存罗曼·罗兰的剧本
有12部,而《革命剧》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1903年,罗曼·罗兰发表《贝多芬传》,引起当时
公众广泛注意。作者在序言中说,欧洲的空气混浊,令
人窒息,必须赶快打开窗子,放清新的空气进来。《贝
多芬传》提供读者的“清新空气”是个人为崇高理想而
奋斗的英雄主义,是与唯利是图的“物质主义”(即市
侩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贝多芬传》的成功,促
使罗兰开始撰写古今名人传记,宣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的英雄主义,先后发表《米开朗琪罗传》(1906)、《弥
莱传》、《托尔斯泰传》(1911)、《甘地传》(1923)。
其中《弥莱传》已散佚。《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
着重提供资料,和罗兰早年设想的作为文学作品的名人
传性质略有不同。
罗兰的小说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
~1912)和《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1922~
1933)。《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一个作曲家一生的故
事。克利斯朵夫生于莱茵河畔一个德国小城,祖父与父
亲都是职业音乐师。克利斯朵夫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
作曲家,但是他不愿意以音乐来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
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
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
斗争。《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
结合的艺术作品。小说第 5卷《广场上的杂耍》(旧译
《节场》)辛辣地批判了当时巴黎文艺界的虚伪与腐化。
《约翰·克利斯朵夫》各种文字译本
《约翰·克利斯朵夫》插图 法国拉露斯出版社提供
《母与子》初版分7册,1922至1933年陆续出版。小
说的主人公安乃德是大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
20多岁时继承了父母的遗产,生活十分富裕。后来她的
全部家财,包括动产与不动产,被替她经管财产的公证
人作为赌注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赌博时输得精光。这就使
安乃德成了赤贫之人,靠教家馆勉强维持生活。她曾与
同学洛瑞恋爱订婚,后又取消婚约,过独身生活,并抚
养她的非婚生的儿子。
小说的后半部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为背景,
反映了法西斯势力猖獗和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安
乃德的儿子那时已经是20多岁的青年,在反法西斯的斗
争中被法西斯暴徒所暗杀。两鬓斑白的安乃德踏着儿子
的血迹,继续前进,走上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
罗曼·罗兰的作品还有:描写法国农民的健康生活
态度的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反战中篇小说
《皮埃尔和吕丝》(1920),以及长篇小说《格莱昂波》
(1920) ,文学评论集《旅伴》(1936),政论集《战斗
十五年》(1935),日记选集《战时日记》(1952)和《印
度》(1960),回忆录《内心旅程》(1959)等。
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大部分已有中文译本。《约
翰·克利斯朵夫》的全译本于1946年在上海出版后,受
到中国读者广泛欢迎。《母与子》的全译本从1980年起
分卷出版。
罗曼·罗兰关心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重视中国的
传统文化。1932年在荷兰召开的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大
会上,他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巨人般的身体,被
帝国主义列强从外部,同时又被他们的同谋者从内部撕
成碎片的身体,正在英勇地站起来,而且将从痛苦的海
洋中重新耸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