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pan class="bold"><font color="#ff0000">青海花儿</font></span><br/><br/>花儿是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口头的一种民歌。多数人认为花儿自明代开始流传。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演唱时称为“漫少年”。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抒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青海花儿的“今儿”(曲调)有“白牡丹今”、“尕马儿令”、“东峡令”等70—80种。其比兴优雅动听,赋词明快清新,艺术性很高。 <br/>??花儿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时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有一首花儿云:“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正是河湟地区举办各种花儿会,劳动人民心化怒放之时。<br/>??花儿,也可称其为少年。是广泛流传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民歌。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我国民间歌谣百花园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堪称为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br/>??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花儿”最为流行的区域。“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山歌,人们面对严酷的环境,创造出了这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在那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低回的歌声中,倾注了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花儿”的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很多“花儿”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依恋和缠绵,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执著<br/>??在青海,随时随处都有“花儿”的歌声。但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花儿会”是河湟人民的狂欢节。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辛勤劳作后的人们在固定的日子里欢聚在一起,放开歌喉,不拘小节地以歌会友,青年男女们更是在此时以歌传真情。这时,也是“花儿”大比赛、大会演、大交流的最佳场合。夏天是高原最美的季节,每逢“花儿会”,各民族群众如过节一样,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欢天喜地地到“花儿会”上唱歌野游,一时间,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震撼山川,昼夜不息,歌声、掌声、笑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br/><br/>让大家一起关注地方文化。</p><p><font color="#ff0000"><strong>1 - 青海花儿老爷山上的刺枚花<br/></strong></font></p><p><font size="2"> 石崖头上的山丹花<br/> 刺玫花把人的手儿扎<br/> 人前头到了甭搭话<br/> 大眼睛一闪了给回答<br/><br/> 老爷山上的刺玫花<br/> 扎是扎哩摘两把<br/> 只要你尕妹一句话<br/> 死哩活哩我不怕<br/><br/> 刺玫花,刺枚化,把手扎<br/> 尕阿姐你说句话<br/> 心儿和你在一搭<br/> 阿哥把你想着</font><br/></p> |
|